从读万卷画,行万里路中悟出画家
校园文化 | 来源:万卷书堂    浏览数:    更新时间:2014-5-29

董其昌说:“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生外熟。”在李舟楫看来,绕来绕去,讲的就是一个“生”字。只不过,这个“生”,是熟后之“生”。纯粹的“生”和真正的“熟”,都是低层次的。

很多人说李舟楫天赋好,他从来不认,因为他觉得自己笨。做人笨,做事笨,学东西慢。有人学得快,老师教画画,一笔两笔三笔,很快记住,下笔也就有模有样。他不行,他记不住。

在我看来,他不是记不住,他是压根不想记。如果画画是背口诀,他就不画画了,因为这样画画,对他来说,也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他的办法是琢磨,为什么要这样画?所谓格物致知。他好格物,只不过,格的不是王阳明先生的竹子,他格的是画。与“读万卷书”比,李舟楫看画过十万了。就算格了十分之一的画,把画画这事想通。一旦通了,下笔自然气韵生动。至于融会贯通,不过拿手好戏而已。

李舟楫格画,还有一个好处,眼睛上去了,品位也就上去了。所以,他给自己题画说:读画过万卷,下笔自无一点俗。”俗就是沙子,眼里容不了沙子,笔下自然干净。

格画顺便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作画的学问。看到别人说得不对,说得不好,自己就想说,再加上他很好的文史底子,只好埋头著述。据我所知,李舟楫的第一本理论著作,《明朝那些画家》,就这样出了世。

至于“行万里路”,李舟楫在央视做了十年的记者,行万里路,肯定是不止了。这份工作,对他来说,还有一个实际的好处,就是在这十年间,把江湖上有名有号的人物,画画过程全看了个遍。所以各家招数,了然于胸。只不过,对具体技法,李舟楫从来不记也不学,他斟酌的只是道理,借鉴的只是得失。

李舟楫天赋如何,他自己说了不算,得由别人评说。读万卷画行万里路,确实给他带来好处。心无尘浊,胸藏万千丘壑,下笔自然气韵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