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个伪命题
校园文化 | 来源:万卷美术学校    浏览数:    更新时间:2014-6-11

 

      早些时候和几个朋友随性谈起“知行合一”的话题,发现我们常听到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言不仅在逻辑上有问题,而且是个伪命题。经过一天的思索,决定就此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也由此看出一个人思考一个问题,不能简单用“别人”来代替自己思考。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此言本用于论画,后被引为哲学命题,成为知与行的一种关系。读万卷书,指要努力读书,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指实践躬行,学以致用。先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二者互补,实现知行合一,达到世事洞明,思想升华,获取真知的境界,书既是理论知识的荟萃又体现了前人智慧的结晶,而“行路”则被认为通过眼观耳闻能获得的实践真知!具体说来,“读万卷书”是通过大量学习别人的经验,增长知识,拓展视野,达到“知”的目的。先哲们流芳百世的箴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行万里路”是通过“行”获得新知,同时可验证读书得来知识的准确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把本来一脉相承的“读书”和“行路”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一说法很可能成为鄙视读书之人,否定读书作用的理由。如果我们一味强调“行万里路”并把“行”当作一般意义上的“走马观花”或“游山玩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不读书,毫无人生追求的人,即使行万里路,他不过是个徒步者,旅游者,不会成才。我们甚至无法把走街串巷的行乞者从中区分出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知行的统一体,是我们认识事物两种徒径,是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得益彰,连成一气。同时又各司其责,互不替代,通过“读书”通晓理论;而通过“行路”则掌握实践知识。“读书”可视为掌握真知的先决条件,而“行路”则以“读书”为基础,检验书本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

      董其昌当年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距今已好几百年,其时代背景与当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而人的生命极其有限,我们不可能通过事事亲历来获得知识,要获得更多的知识主要还是通过“读万卷书”来获得。我们不能,也不必把“读书”和“行路”做强行对比,以突显“行路”而贬低“读书”。还是那句话:我们要获得真知,要想做到知行统一,必须做到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