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第一中学
招生信息 | 来源:万卷美术高考    浏览数:    更新时间:2014-6-23

株洲第一中学

 

株洲市第一中学简介,让我们看看来自株洲一中美术生他们的学习历程,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努力,永远是万卷美术学校所有学生学习的目标!

株洲一中(1942-2011),历史的脚步一步一步踏过了69年的征程。

“69”,一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却会勾起多少老株洲人的记忆。尊重历史的人,会对这个数字有所敬畏;着眼未来的人,会对这个数字满怀期待;喜欢回忆的人,会对这个数字心怀温暖。69年,也印证了一所学校筚路蓝缕不断发展的历史。

这是一所“以人为本”的学校,这是一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校,这是一所“以人民满意为本”的学校!2007年10月28日,五湖四海嘉宾、校友将齐聚一堂共襄六十五年华诞。彩练当空,云蒸霞蔚,今天的一中经过时间的洗涤已经熠熠生光。驻足于斯,感动于此。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中,听她律动的脉搏,看她舞动的身姿,嗅她灵动的气息,感受她的活力,体味她的魅力,探求她发展的奥秘。

第一章 庆云山的回忆

株洲市一中诞生于风雨如磐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一间祠堂、几套破桌椅,却开启了株洲城区基础教育的先河;几经战火,数度变迁,愈挫愈奋,历久弥新。

她是株洲市城区基础教育的发源地,前身是“株洲市私立建宁小学”,后因躲避战火学校屡次迁址,1947年8月学校才开始在现址——株洲市庆云山上建立校舍,建有双四合院,两层木楼房1栋,有教室12间、办公室、宿舍、仪器室等20多间,有教职工19人,全校共有6个班,在校生294人,奠定了株洲市第一中学的发展基础。1948年“株洲市私立建宁小学”更名为“湖南省私立建宁初级中学”,在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历任董事长和校长带领师生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在当时的株洲教育界影响极大,因而初步确立了学校的历史地位。1951年,学校由株洲市人民政府接办,校名更改为“株洲市立初级中学”;1952年奉省教育厅指示,改校名为“湖南省株洲初级中学”;1954年,由于株洲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区内陆续增办新的中学,政府将学校定名为“湖南省株洲市第一初级中学”;1960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高中新生,成为一所市属完全重点中学。从此,学校正式定名为:“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一直延续至今。

65年,庆云山见证了一中的风雨历程;65年,凝集了数万一中人激情奋斗的记忆。一中人的记忆里,山上的日子有五颜六色、充满希望的春雨,有人情如火、相亲相爱的夏日,也有感悟的生活、期待收获的秋叶,还有小憩生养、积蓄待发的冬雪,自然、和平,充满阳光雨露,流溢着人情友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美丽的庆云山曾承载着太多的曾经的辉煌,也寄予着太多的未来的希望!

第二章 旧貌换新颜

我们不得不叹服于先人慧眼识珠,学校背倚曲径通幽的庆云山,山上古木参天,鸟语啁啾;俯瞰碧波荡漾的湘江河,河中帆船点点,往来穿梭。

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周边大道通天,高楼林立,北临人流如织的商业步行街,南依气势恢宏的天元大桥,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学校也积极筹措资金对校园实施美化、亮化工程,漫步校园,满眼风光,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整齐划一;教学楼、艺术楼、综合楼错落有致。全市中学最具现代气息的塑胶运动场,最具特色的“中华十圣”休闲广场,文化底蕴十足的诗词碑廊等引人注目。作为北大附中网校示范校,湖南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所有教室全部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一应俱全。可容纳1300人的学生公寓和可供2000人同时用餐的学生食堂已全面投入使用。还有那巨型醒目的学校标志“111”雕塑,嵌在嶙峋怪石上大大的“博”字,无不彰显学校又一“春天”的来临。

山脚下的繁华都市与山坡上的阳光校园相映成趣,岁月中的桃树、李树看不见了,耳边高亢的“壮志未酬誓不休”也淡远了,然而那几棵樟树依旧是长得如此苍劲挺拔,粗壮浑阔的树干虽然有些斑驳,但它根深蒂固,傲然耸立,给人一股勃勃生机、顽强向上的生命力量。头顶上那铺天盖地的一片片繁枝绿叶,你靠着我、我依着你,让人感受到一种大自然赋予生命的依承与和谐!

第三章  科学思想成就大事业

一所学校的成功,首先是其办学理念的成功;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是因为其形成了立足学校实际、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而一中的办学理念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一中人手中薪火相承、不断凝练、不断发展,不断成熟。

在现今株洲基础教育百舸争流的时代背景下,一中褪去城区办学最悠久的历史沧桑,洗尽铅华、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于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人民满意为本”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这个理念的核心是“人民满意”,既彰显了一中人办大教育的气度,又摆正了教育接受检验的尺度,透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为了让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市一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依法治校,质量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以德立校”的办学方略,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着力在教职工中营造比实干精神,比工作成效,比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响亮地提出:领导的工作要看群众是否满意;教师的工作要看学生是否满意;学校的工作要看人民是否满意。全员聘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考核奖惩制……各种竞争、激励机制相继建立、健全。如今,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辉煌未来早已不是纸上谈兵的乌托邦,而是正在唱响的进行曲。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从人治、法治到自治,学校正沿着这条道路向前走。如今,一中又适时提出“人本、和谐、高效”的口号,党委张要武书记在阐释其内涵时表示: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干群和谐,师生和谐,校园和谐;学习高效、工作高效、教育高效。一中人正以与时俱进的豪迈气概,书写着株洲基础教育的崭新篇章,开辟出一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康庄大道。

在先进办学理念引领和科学管理模式的推动下,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赢来满堂喝彩,被外界誉为“一中现象”。2003年,学校成功跻身湖南省示范性高中行列,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近几年,学校就先后获得市级以上荣誉100余项,如全国群众性体育先进单位、教育部“中华传统美德”优秀实验学校、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省示范性家长学校、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反邪教警示教育先进单位、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省第十届运动会嘉奖单位、株洲市文明窗口单位、株洲市法制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不事张扬中积淀,群众的满意形成民间的口碑,民间的口碑又化为进一步办好学校的动力,良性互动,愈走愈好。

第四章 师资建设铸就大器

近年来,学校实施“名师工程”,打造一支由特、高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省市级骨干教师领衔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200名在岗专任教师中,100%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25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30余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1人,特、高级教师50多人,这些指标在全市同类中学中均名列前茅。

在师资选聘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着力内部培养的基础上加在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选聘教师的力度,近几年引进的教师都是公开招聘的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或省内外教学骨干。2005年,经几轮选拔从近500名应聘者中礼聘了骨干教师20余人。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校坚持在岗培训当作大事来抓。每学期开学前,组织教师系统培训,进行业务考试考核,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学期中,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业务素养,拓宽教师视野。他们先后邀请吴世煌等一批课程改革专家、心理专家、教育学专家举办讲座,同时不断派出教学骨干有针对性地外出取经,并多次举办承办国家和省、市各级各类大型教育教学观摩活动,营造出浓郁的学术氛围。每周每个学科的半天集体备课,每月一次的教学检查和讲评,每期一次的学术年会,每年一次的教学比武已成定制,穿插于其间的教改示范课,年级内的研究课,竞赛课已成常态。以压力促动力,一批专家型名师在一中建功立业,一批有志青年在教坛立足,茁壮成长。

在这块沃土上,可谓名师辈出。他们默默耕耘,成为支撑学校快速发展的骨干力量,在职英语特级教师刘同胜,二十多年来,一直奋战在高中英语教学第一线,他独创的“英语微型阅读与理解技巧”“英语全程复习最佳方略”等被学界广泛推介;谭兆融老师常年担任年级组长,德高望重,善于凝聚集体智慧,融通师生情感,协调学科关系,他奉行“以德立教,育人为首”的职业信仰,他所带的团队连续多年创造一中高考新辉煌,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地理学科带头人吴同秋,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中工作,他笃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他的教学充满机智,讲求实效,他善于把握高考动态,注重“授人以渔”;方峰老师爱生如子,极具亲和力,她创立的“班级团队管理模式”在学校广为推广。像这样的教师一中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众多这样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优秀老师,才有了学校桃李芬芳的亮丽风景。。

为顺应教育改革潮流,加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校花巨资为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建立校园局域网,为教师提供信息共享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空间,使教师安教、乐教。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尊重、看重、倚重教师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学校党总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堡垒作用,党委张要武书记提出“发展党员要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骨干教师队伍倾斜”,“考察党性关键要看事业心,看责任感”。正是因为找寻了这样一个成人达己的舞台,学校的师资队伍正日臻强大,成就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更成就了万千学子的成才梦想。

第五章  与时俱进夯实德育基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走进校园,镌刻在巨石上醒目的“搏”字昭示着一中人不断进取与拼搏的精神。雕塑、雕像、诗词碑廊等无不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作为株洲市城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65年的历史积淀让她拥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这样的学校既是增长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学校强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的道德主题活动,让学生既学习古人的聪明智慧,又可以从中启迪人生、修身养性,使自己摆脱现实社会世俗生活的影响和束缚,成为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有根的一代”。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中人深入了解、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不断探索、挖掘,与时俱进,并结合学校实际赋予中华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以“忠、孝、仁、义、礼、智、信、耻”八字为核心的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即,忠: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仁:团结友爱、乐于助人;义:见义勇为、成仁取义;礼:遵纪守法、遵守公德;智:勤奋学习、崇尚科学;信: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耻:明辨荣辱、善辨是非。在校园建设上力争每一壁墙、每一棵树、每一尊雕塑、每个角落都洋溢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气息,都蕴藏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筋骨,能说话,能育人。同时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于“每周一德、每周一法、每周一歌”学习之中,以精心设计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丰富了学生素质内涵。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惠及学生终身的大事,时刻不能放松。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为学生着想,对未来负责;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育人观;学校成立了株洲市规模最大的家长学校,并请来多名专家做了多场专题报告,要求所有学科教师的教案体现认知、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学校特别注重契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有针对性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组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搞咨询、办讲座、编教材,效果突出,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信”度大有提升,这在省内也是独树一帜。

第六章 以质取胜抢得制胜先机

“质量立校”是治校方略的重要内容,学校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学校在坚持德育为首的前提下,始终把教学工作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先导,大力推行自主探究型学习方法,全力提升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抢占发展先机。

本着“以事业为重,从大局出发,为学生着想,对未来负责”的工作态度,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谭胜芳同学以652分喜获湖南省文科类、外语类状元,考取北京大学;2002年,高考一次性本科上线率达45%,景沁同学考入清华大学;2003年高考一次性本科上线率达40%;2004年,高考上线率继续攀高,刘斌同学以株洲地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2005年本科一次性上线达150人,聂郁蓉、高珊珊等同学结伴考入中央美院,一时传为佳话;2006年高考各科目平均成绩均列株洲市区同类中学第三名,本科一次性上线达205人;2007年一次性本科上线达247人,再创新高,其中陈清华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面对学校的快速发展,一中人丝毫没有松懈,而是把珍藏历史,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奋斗无止境,事业无穷期,一中人有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坚如磐石的信心,把自己的事办好些,再好些,让人民满意些,再满意些,目标100%。